你能想象的到吗?一块“长相嶙峋”的石头,竟然被拍出1亿多的天价!
据说这是宋金时期的一块御制玉摆件,颜色不白,应属青玉或者青白玉籽料(有色差)。 一亿的天价除却它自身的历史价值,还有这件摆件的雕刻造型——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多见于园林之中,或许你对它比较陌生,因为不是和田玉。但是虽然冷门,却十分有趣。
中国赏石历史悠久,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就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而赏石圈里,太湖石是第一。
它表达出了中国文人骨子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玉雕师们通过玉石来表现对它的喜爱,雕刻后摆放在书房案头,配以一盏清茶,其文雅静谧之气自现;亦可把玩于手,感受玉质的温润与太湖石的漏瘦,江山河川、悠悠时光皆在方寸间。
在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里,制作太湖石原料是非常差的,到处都是毛病与穿僵。有那么多毛病的材料真的可以做出一件完美的太湖石吗?
市场上那么多的作品,比如说:一件立体的人物或一件炉瓶、山子、动物等,成品之前的原料一定都是有很多的礓与裂吗?挖除掉的材料处都是难以接受的材料吗?为了取一个合适的完美造型所切下来的料都是不好的吗?
结论很简单:那就是未必 ! 所以,一款通灵丽质的太湖石制作起来是比较冒风险也很有争议性。也有很多人认为:做一件太湖石的作品是比较容易的!就是给一块玉打上各样的洞罢了。
玉雕太湖石上的“洞”乃是它的“眼”。“眼”没有开好,如同一个瞎子,这也是很多玉雕太湖石为什么毫无灵性,如同一块的“烂生姜”,单板如“石”。
玉雕太湖石,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就很难!如此,工和意——对于玉雕“太湖石”来说,尤为关键!
精心琢制而成的湖石玉雕,造型奇巧,宛若天成,面面均堪观赏,一孔一洞,透风通月,疏怀畅心……
“石不能言最可人”,玉石与太湖石都是苍茫大地的时空见证者,但它们之间又有着不同地域、不同成分的区别。
沧桑感十足的太湖石硬度较低,细密无浸润感,石肤薄而滑古朴、凝重深沉,超凡脱俗,令人赏心悦目。玉石则不同,它硬度高,细密且浸温润感,石肤厚重且古朴、凝重通透。
太湖石的选择标准在形状、色泽、质地、纹理、声响。用玉来表达出天然太湖石的石韵就得在形状上大下功夫,造型是石头韵味的基础。
玉的色类比较单一,没有天然太湖石所拥有的斑斑水纹自然过渡的视觉对比之美,所以拿玉制作的太湖石表现方式与自然太湖石是有所不同的。在制作过程中就得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尖锐的触点和刀锋般的锋利之态。
自然太湖石仅仅诠释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难以完美;而玉雕可以做到面面俱到,只需雕刻的时候狠得下心......
玉雕本就是揪心的加减法,加的是知识和经验,减的是多余和赘笔,以减法之道,还玉石之灵。
孔洞缠联,是其基本模样,须镂空镂雕,挖空料子,甚至去掉一大半,方能成器!“漏瘦透皱”加上各种配饰底座变换,太湖石看到的不仅是风雅与傲骨,更有一份野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