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范毓周 支持/中国国家博物馆
供图/蒂帕帕(Te papa)
毛利人
崇尚玉器的民族
世界上玉石的产地很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墨西哥、新西兰、津巴布韦、意大利、韩国等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但真正崇尚玉器的地区主要有中国、墨西哥和新西兰。中美洲的玉器文化主要从奥尔梅克文化开始,后来一直贯穿于玛雅文化的始终。
新西兰的玉器文化则主要在其土著毛利人中传承,其传统也很悠久,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由于他们的玉器是以碧玉制成,一般也称为毛利碧玉。
毛利碧玉是新西兰的“国石”。主要有四大类:稚白玉、碧叶玉、青空玉和泪滴玉。其中前三类是软玉,硬度达摩氏六点五度。第四类的泪滴玉又叫花草玉,是蛇蚊石。
毛利碧玉的玉材主要产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的Hokitika附近的阿拉胡拉河和kumara附近河谷,主要有纳尔逊、韦斯特兰、南韦斯特兰、马卡罗拉、瓦卡蒂普、米尔福德峡湾和利文斯敦山七个地区。新西兰的毛利人并不把他们的碧玉叫做玉,和墨西哥一样一般称为“绿石”,在毛利语中则称为 pounamu。
毛利人和中国
亲缘关系的考证
实际上,新西兰的毛利人和中国具有很深的亲缘关系。经过考古学者多年的研究,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的认识渐趋一致,其中最为大家信服的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彼得·贝尔伍德教授提出南岛语族“出台湾说”。
他认为原南岛语族是在新石器时代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后迁徙到台湾,由台湾经菲律宾北部进入东南亚群岛,然后又扩散到太平洋,台湾是南岛语族的老家。贝尔伍德的这个理论符合大多数学者的认识,今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最近,华裔学者焦天龙又根据多年研究,提出福建沿海是南岛语族进入台湾的前站,是南岛语族真正的老家。他进而提出,福建一带壳丘头文化和在其后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南岛语族“老家”的文化,而壳丘头文化可能来自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再向前可以追溯到长江中游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
南岛语族向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屿的一系列迁徙,其内在动力在于稻作农业的产生和传播,可能伴随着稻作人群的迁徙和扩散。因而新西兰的毛利人原本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居民的后裔。
源自大自然
毛利碧玉的独特形制
新西兰的毛利人碧玉玉器主要有玉锛、人形坠饰、玉扁棍、神鸟坠饰、圆涡形坠饰和鱼钩性坠饰等多种形态。其中玉锛是砍伐树木的工具,也是毛利人的木工工具。毛利人十分重视木工技术,因为他们要用玉锛制造独木舟,所以拥有玉锛是家族的荣耀,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他们通常都出身高贵的阶层,而且由族群供养。
人形项饰是毛利人最珍贵的饰品,男女老幼都可佩戴,如今以女性佩戴为主,它使佩戴者威望更加显赫。
碧玉做的武器玉扁棍是毛利人的武器,其边沿锋利,可以刺杀敌人和处死罪犯,通常是部落酋长的专用器具,常被视为酋长地位的象征,有时还作为缔结和平盟约时馈赠的礼物。
神鸟玉坠,新西兰人称之为Manaia,是毛利人崇拜的神,鸟首、人身、鱼尾分别代表着天空、陆地和海洋三者之间的和谐,有辟邪之用。圆涡玉坠,新西兰人称之为Koru,代表着起始、成长和和谐,与中国的阴阳鱼形态和寓意相似。鱼钩,代表着力量和果断,意味着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毛利人认为,每一件碧玉都蕴藏巨大的灵性,包含制造者的灵性,历代使用者或佩戴者的灵性,以及它们曾经到过的场所的灵性,所以不能像一般物品在市场上流通,而是由玉器来选择人,通过一定的程序才可以购回。
他们还认为,碧玉珍宝属于家族,是祖先传承下来的,可以把后代和祖先联系在一起。而且认为碧玉玉器一般是沉睡的,必须经过有特殊身份的人举行一定的祈祷仪式告诉祖先,把玉器唤醒,使它们知道处在一个安全的状态才可以供人参观。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3.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