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大玉友来说,如何判断和田玉是不是老熟?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话题,下面将为大家来详细介绍下,原创内容如下:
“籽料之白谓之贵,籽料之熟谓之尊。”当一位朋友刚步入玉友之列,最容易首先被传授的便是和田玉籽料的白度判断标准,而自己最容易首先接受的也是籽料的白度判断标准。对于授者来说,白度是最容易被表述的;对于受者来说,白度是最容易被比较的。两件玉器,只需放在一块儿,即使是不知玉为何物的人,也总能判断出谁更白一些。
对于一种市场化商品,标准是必需的,而白度对于籽料来说是最易成为标准的指标,因此白度便成为了当今籽料优劣判断的首要指标,在判断籽料市场价格时起到了主导作用。至此一个矛盾便出现了,如果仅比白度,俄料、青海料的白可以轻松赶上甚至超过和田籽料的白,和田籽料之优势在何处?和田籽料价值之高又为何而高呢?
这就需要我们回头看看古人为何崇玉,爱玉,佩玉,玩玉的原因了。“石之美者谓之玉”,玉之所以区别于石,是因为玉之美,而非玉之白。真正主导玉之价值的,是玉的温润之泽。一旦玉友更加深入地玩玉,“老气”、“老结”、“老坑”、“熟糯”等等一些比“白度”虚无飘忽得多的词语便会在耳边频繁出现,而事实上这些无迹可循的“标准”,却是对和田玉理解必须跨过的一道“槛”,一旦融通,便是玩玉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上面的一些词汇可以概括为籽料的“成熟度”,这个“熟”在籽料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结构
“无结构”是现今常被提起的一个词,而如何才算无结构其标准却又说法不一。无结构必须是在任何自然和人造光源条件下肉眼直视观察玉内无任何结构。无结构就意味着玉质极致密,是纤维状交织结构的极端形态,因此无结构的“熟”玉密度和硬度会比一般的玉石略高,而玉薄之处有时会显透,但区别于青海料水性的“嫩透”,是韧性与刚性并存的“熟透”。整体观察“熟”玉的质地柔韧中又透显出刚性,会散出一种宝光感。
玉色
老玩家都会有一个感觉,往往质地特好的籽料很难达到特级白的标准,而色极白的籽料往往质地又会显疏松,有干涩之感。这就如同雪与冰的关系,两者本是同一物质,雪的结构疏松,更易折射光线,就显得很白,而一旦由雪变为冰以后,结构紧了密度高了,颜色也就没那么白了。而我们看“老熟”的籽料,有人说它的白色会微泛黄,有人说它的白色会微泛粉,其实都是想形容“脂白”这个概念,“脂白”绝不是雪白,更不是纸白。“熟”玉之色应是有油脂光泽的暖白色调,这种色调自然而然地会给人一种精光内蕴之感,不是极白,却又比极白更让人感觉心情静谧,似乎玉与人可以由此而融为一体。“熟”玉之色的“暖”是必须被强调的,色可以偏青,但绝不偏冷,否则它又如何能被称之为“熟”呢?
毛孔
如今毛孔已成为籽料的重要身份证明,以至于明明一块可以完整对称的玉牌非得缺去一角以留下那“珍贵之皮”,如同在一位美女的脸蛋上剐一块肉,留一个疤,以此证明这位美女是真人,题外之言,个中无奈不再细述。而同时日益成长的“高科技”手段让玩家们对毛孔也越来越把握不定,但总的说来以今日之工艺天然毛孔与人造毛孔还是能区别一二的,毕竟长期积累与短期速成给人的第一感觉总会有些不可言明的差别。再来说“熟”玉的毛孔,由于“熟”玉的质地紧密,其毛孔也相对细微,表面不会有较深的坑洼,毛孔大小也相对较平均,但一定要区别于喷砂毛孔的机械平均感。用肉眼观察,“熟”玉表面毛孔折光柔和流畅,不会有粗滞感。
皮色
还是由于“熟”玉质地紧密的缘故,其皮色往往想入而又不得入,于是只能在极浅的表面着色化开,因此“熟”玉的皮色多为洒金色,且多为活皮、油皮。所以说“洒金皮下出羊脂”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些“老熟”的光白籽中,常会感觉其表面有一层不易察觉的淡黄色包裹,那其实也是一层洒金皮,所以这类料开出后里面的肉往往会比表面更显白一些。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如何判断和田玉是不是老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不断更新,喜欢我们记得收藏起来,顺便分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