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国人就爱藏玉、玩玉、赏玉,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玉文化。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五千年华夏文明沃土中孕育出的传统文化奇珍。
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些隐藏在中国玉文化中的智慧。
1、阴阳文化
在中国道学中,讲究阴阳平衡,万事万物都包含对立统一,对立的双方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玉文化中,玉正是满足这一理念的美物,玉器是阳刚与阴柔的结合体,同样体现阴阳合一的思想。
玉既能表现女性的高贵典雅,温柔善良的阴柔之美,又能表现男性的坚韧不拔,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
怪不得古时人们爱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夸赞男性,也爱用“美人如玉”来赞美女性。
关于阴阳平衡,玉文化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玉”还常和“金”搭配出现。
如“金童玉女”“金科玉律”“金风玉露”“金玉之质”“金玉良言”。
一是因为人们认为两者有对等的贵重,二是由于在阴阳五行学说中,玉属阴,金属阳,金玉相配可以平衡阴阳。
2、成双成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自古有“双数讨好彩头”的说法。比如用好事成双、比翼双飞、福寿两全....来表达祝福。
双数是吉祥圆满的象征,具有完满、和谐的寓意。同时也暗含对称、对比的构成模式。预示着好运降临。
这种观念已经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当这些文化,吸收进玉雕,一种别样的美就诞生了,比如一对玉牌,一对手镯。
每一种不同题材、不同器型的玉,都有着美好的寓意。这样的作品,夫妻或者情侣之间是最好不过了。
3、修身养性
常言道:“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其实养玉的过程又岂止短短三载呢?
一块玉石形成的包浆、光泽,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把玩、积淀,才能呈现出最佳的状态。
而在寻觅、淘漉之际,更是不能急躁。要知道入手一枚料好工精且合心意的玉石也是讲究缘分的。
当你寻觅到一块心仪的玉石,在伴随你多年,磨练其心志,开阔其视野,修身养性。你的状态、气色也在悄然改变。
所以玩玉的根本,是一种寄托、一种心灵收获。
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而更多的是形而上的精神财富。
4、中庸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中庸是个常被提及的词,对于“中庸”的解释,朱熹说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大意就是说,要懂得适中,做事的时候不能过,也不能达不到,凡事都有一个度。
很好的把握住这个度,就是把握住了“道”。偏离了这个度,就不是“中庸”了,是“犹过犹不及”。
“中庸”对中国人影响颇深,中国人的性格内敛,和这一思想关系很大。
玉,温润内敛、低调沉稳不张扬,又独具灵气,古代文人便将玉赋予了崇高的品德。
人们以玉比德,也有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说法,玉也被视为风雅的象征。
所以玉的特性,和中华民族沉稳内敛、温和中庸的民族性格相契合。
玉作为中国人心中的神器,伴随着中华先民走过了千年的文明历程,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5、图腾文化
在原始人信仰中,图腾是人们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
先民们会在玉石上雕琢出鸟兽植物等各种图案,穿挂佩戴,以求得到祖先、神明的保护和赐福。
两汉时期,玉器纹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出现了系统的装饰纹和主题纹。
比如谷纹、云纹、龙纹、螭纹、鸟纹和兽面纹、绳纹等等。
主题纹一般以龙、凤、麒麟、夔等神兽为主,龙凤呈祥、夔龙拱璧、麒麟吐书的主题经久不衰。
大唐时期,佛教形象常常出现在玉雕主题中,在一些本地出产的玉石中,佛像、观音这些主题还是得以很好的传承至今。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进入中原地区,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
玉石雕刻在保留了传统风格和题材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西方文化内涵的雕刻内容。
这些纹饰,也成了人们最原始的信仰与美感,代表了大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这些纹饰,是古人们对于生活具有着无限美好的希冀与展望。
表现出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尽热爱与憧憬。愿这些经典,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