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逛玉器店时,刚好遇上刘老板正在大肆吹嘘他家的玉各是克价多少,其定价远要比某营销号上宣传的便宜几成。见众人听得正兴致勃勃,我也就没打扰,在一旁坐下,聆听教诲。
原本不想掺和他们的讨论,但小刘可能是说到了兴头上,略作停顿,非要我帮他站台作证: “宋哥,你说说,某玉上卖好几万一颗的,还不如我家这子玉的质量好呢吧? ”
既然问到了我,那讲话就得负些责任,至少是不能人云亦云,我沉默的疏理了一下思路,决定从源头说起:“首先几千年的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以称重来衡量和田玉价值的先例。从上古时期开始,它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你们听说过拿称盘子掂量着玉璧、玉琮卖的吗?”
环顾在做的老几位,我清了清嗓子,继续论证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到了明清时期,人们还都是非常尊重和田玉的,虽然我个人不完全认同过去收藏圈流传的“三忌四畏”,但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人对它的珍视。”
“可是我在直播间里,经常看到人家论公斤买玉啊?是不是现在时代进步了,你说的那一套早就被被淘汰啦?我觉得用重量计价也挺好的,至少是比没有标准的漫天要价强不少。”一位半熟脸的老先生铿锵有力的说。
“也许吧,但那大多数是在上游采购山料的阶段,用于计算成本的情况下用的,子玉偶尔也会有,但相对少一些。下游买玉器成品,谁会老是计较着克重呢?您瞧有哪家玉器店里总是摆着电子天平啊?古代典籍上也只是标注着各种玉器的形制比例尺寸,咋没看见分量啊?”我先阐明事实。
又在头脑中搜索了几条可以作为旁证的事例:“你们看博物馆里,拍卖图册上,都是怎么展示玉器的?很少介绍重量吧?而与和田玉地位相似的翡翠,商业化那么充份,但也没听谁整天的咬着克价不放啊?”
听我这么说,似乎是害怕被砸了场子,小刘连忙接过话茬:“这俩可怎么比啊?人家翡翠品种分类与等级都更清晰明了,论颜色有帝王绿、奶奶绿、湖水绿、油青、蓝水,论水头有玻璃种、冰种与糯种,和田玉哪里有分得这么清楚的门类等级呀?”
“你这刚好证明了和田玉不能以克论价,试问一种除了白度能勉强被划分为一度二度的玉石,油份、脂粉感、糯性、老熟气这些指标都没办法像翡翠那样量化,质量都没确定的前提下,又怎么用重量来计算价格?这就像是你在还不知道一块黄金纯度的情况下,就想靠份量来算价钱一样,这能成立吗?”讲到此处,我的情绪有些激动。
“您讲的这些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在的真实情况是,网上都在宣传克价百万,而且我们的日常销售中也都在用克价作为参考,这不也没出什么乱子吗?您这么明白,那您给我们传授传授,如今这和田玉怎么就以克论价了?”小刘以退为进,并给我出了个难题。
但这又岂会难得住在下:“玉石这个品类以重量论价,最初还是从印石圈开始的,早前是说一两田黄一两金,后来这价格就越来越高,头几年文玩热兴起,这套路又被借用到了绿松石与蜜蜡上,再然后就被移花接木到了和田玉上。”
瞧见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认同,我才继续唠叨:“咱买玉的时候拿克价当个参考,这我也不反对,但这必然不具备决定性。而且直播间里为了蒙人,张嘴就是克万,这咱谁消费的起啊?玉质、雕工都一流的玉器,名家工作室出品的,也才卖几千块一克左右,哪那么贵啊?”
一番议论过后,大家又看了看小刘店里的玩意儿,还有位老哥给开了个张。众人都心满意足的打道回府,回想了一下自己的言论,大体能自圆其说,虽然有点得罪开价过高的无良商贩吧。但好歹也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才记录下来分享给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