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匠人们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把一块块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玉料,雕刻成各种类型的人物、鸟兽、花卉、器具、饰物……
△《阿弥陀佛》
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无非是在向世人传达一种亟需传承、保护和创新的信号。
但玉雕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又从何入手呢?
01▼
苏州玉石雕刻行业协会理事,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平江分会副会长王一卜的选择:大道至简。
△王一卜
《道德经》里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这种原则几乎贯穿在王一卜的生活和作品里。
走进王一卜的溢象空间,除了点缀的绿植,没有多余的装饰,一眼望去,空旷的白色空间,像是一块浮冰在漂在水上,简单的线条和纯白的空间搭配,让人想象着这里的主人的玲珑心思。
而驻足观看王一卜的玉石作品,也能发现他的与众不同。
没有印象中玉雕的重工,也没有传统的龙、凤、蝴蝶、双喜这样的传统的题材,倒是在玉的古朴莹润里,感受到了一点沉静的力量。
△《远方》
这种安静,在王一卜的本人的身上也能寻觅到一些。虽然长着一脸络腮胡子,但好像少了一些他徐州人的天生北方爽朗豪迈,多了一点南方人的安静,不善言辞。
02▼
直到谈到他的玉雕作品时,王一卜才渐渐打开话匣子。
玉之于王一卜,是不可亵渎的冰清玉洁的女神。
王一卜的弃用繁琐的雕刻工艺,而是保持玉料本身的特点。
“能一刀不两刀,能短一点,就不长一点”。
他甚至不愿意玉石的配件来削减玉石的光辉,配绳选择最简单的款式,或是直接弃之不用。
△《南山》1
探索玉雕呈现形式之路上,他也曾觉得设计是一个神奇的东西,然而对现在的他来说,好的玉雕作品,应当把设计放得更弱,“玉本身就很好,设计太多,就太抢他本身的美。”
他把一大半的功劳,分给天地对玉石的孕育,
而自己更像是玉石的“整容师”,是玉石的服务者。
他的工作就是把玉石中的黑斑裂纹悄悄遮掉,抑或是稍稍改造。但总体尽量不去破坏原本的皮色。
“玉本就有生命,我做的是让它更美。”
△《彩云间》
“《彩云间》没雕之前,这块石头拿在手上,他已经是一块半成品了,就是有一半老天爷给你了,我们只是把他后半段给他续上了。”
顺型、随色,所有的自然之缺最后都能融为作品的一部分。
03▼
佛像是王一卜玉雕作品中的常见题材。
△《佛像》
他的作品多取魏晋南北朝造像的超然之韵与宋元水墨的空明幽淡,独树一帜。
不同时代的佛像有着其不同特点,汉代气势饱满,形态夸张;唐代雄健饱满,雍容华贵;宋代慈祥关怀,走向世俗……
之所以偏爱魏晋佛像,王一卜解释说:“魏晋佛像的风度,有点竹林七贤的感觉,不火热,有点潇洒超脱、远离世俗。”
△《南山》2
这种与世界保持距离的疏淡,跟王一卜的性格很像,“看得时候很入心。”
传统玉雕佛像往往比例精确,讲究“三庭五眼”,刻制入微,王一卜的佛像却打破了我们印象中的传统佛像造型。
△《双叶红于二月花》
一块美玉上,往往是素简几笔,不具象,但勾勒出佛像的飘然神韵,朴拙空灵,不失古意,又不乏美意。
04▼
虽然才30出头,王一卜在苏州玉雕界开始展露头角。
△《谁是幻影……》
从2013年开始,王一卜连续四年拿到了子冈杯金奖。创作出《笑·容》、《沉浮》、《齐步,走》、《谁是幻影......》等优秀的作品。
△《溢象》
这些作品几乎没有受到多少传统审美的干涉。
△葛洪
这一点王一卜十分感谢自己的师傅玉石雕刻大师葛洪。
“艺术创作本身就没有对错,你如果限制,可能就会限制这个人思想,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跨出这条线。”
△《齐飞》
葛洪从没有给他过多的玉雕规矩,他得以在创作上自由生长。
当然王一卜也得感谢自己。
学书画鉴定出身的王一卜,在玉雕上更近乎艺术家而非匠人。
△《如来》
在他眼里,玉雕不是雕刻艺术,展现的不是匠人塑形的功底,而是与文人艺术的对话。
△倪瓒《松林亭子图》
所以他常常把翻阅书画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带进玉雕的作品里,他爱倪瓒,爱宋元的简约疏淡的山水,爱与世界保持距离的疏离与超脱感。
05▼
《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
对王一卜而言,玉美得纯粹,纯白,纯净。
△《远在青山外》
面对近两年持续低迷的玉石市场现状,王一卜却又一种乐观。
“汉代是中国玉石雕刻的巅峰,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提升和玉石雕刻技术的提高,新一轮的玉石创作的高峰很快就会到来。”
△《山》
虽然行业里很多人为了生存,降低了对玉石的标准,可王一卜还是愿意在低迷的市场下,用好料子,做好作品。
△《快雪时晴》
虽然日子紧了点,但王一卜说“我们就想着情愿干不下去了,我就这样,不能妥协”。
△《回》